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的病,在夏天进行治疗,使病人虚阳恢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7日开始,8月25日结束,在每年的三伏期间,医院中医科的“三伏贴”都很受欢迎。
天灸,属中医灸治疗法中的非火热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采用刺激性中药贴敷于穴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及调和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医院康复科医生罗伦介绍,之所以选择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传统医学认为,庚日和肺在五行中都属金,所以,肺系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为保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此外,三伏天机体代谢旺盛,腺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贴药更易吸收,这也是伏天贴药治疗的有利因素。“三伏灸”与“三九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哪些病可以“冬病夏治”?一类是属于过敏性的疾病,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等;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有肾虚引起的其它疾病。
罗伦提醒,天灸所用的药物为纯中药,通过穴位透皮吸收,其针对性强,血药浓度低,对脏腑*副作用小;通过外用药物,皮肤吸收,通经走络,使机体经脉通畅,阴阳平衡,增加免疫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疗法既可祛风散寒治标,又可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治本。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慢性难治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腰腿痛、中风后遗症、痛经等各种虚寒病症。
当然,也有一些人群不适用,比如,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脏疾患、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高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如肺炎急性期等患者不宜用,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皮肤病患者及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的人需要慎用。
尚岚婷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