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学家们都在积极地寻找这个答案,一旦找到原因就意味着有可能使这个病从地球上消失。人们几乎分析了每一种可能,但遗憾的是它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如今内分泌学、酶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有很大进展,为探讨其病因病机开拓了新的前景。国内外许多研究中心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一、感染
许多年来,感染一直被怀疑为本病的病因。因为本病的许多临床特点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都与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并且认为感染是首发因素,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由不同的感染性首发因素引发本病。有报道表示50%~80%的类风湿患者是在患反复发作的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上颌窦炎、中耳炎、胆囊炎、流感和其他链球菌感染之后,经2~4周开始发病的,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二、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在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已有不少证据。按加拿大学者的观点.给动物注射大量生长素和去氧皮质酮(造成动物内分泌失调)后,发生了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关节病变。但若事先将动物的肾上腺(能产生一定量的去氧皮质酮)切除,则该动物就不发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而去氧皮质酮分泌增多,已被临床所证实。
去氧皮质酮是一种促炎物质,可引起滑膜、浆膜等结缔组织发炎,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种抗炎物质。研究证明类风湿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的高峰时间明显迟延(健康人在早晨7:00~8:00,而类风湿患者的高峰时间可延至12:00)。类风湿患者机体对激素的需要量要比自身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量高4~5倍。这些可以解释类风湿患者发生关节晨僵的原因。
三、遗传因素
家谱调查结果表明,类风湿患者家族中类风湿的患病率比健康人群家族高2~10倍。日本有人从例类风湿患者的家族调查中,发现有个家族有家族性发病。近亲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也比健康人群高2~3倍。史密斯等对29对单卵双胎子研究中,发现有2对患类风湿,另1对虽分居两地,但在53岁和56岁时,也都发生了类风湿。
卡普斯塔等报道一对单卵双胎子,在3岁和5岁时发生了类风湿,其母亲曾患过儿童型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生的单卵双胎或双卵双胎者易患类风湿的事实,说明了遗传因子的作用。但是也有人报道28对孪生子中有25对孪生子中1人患类风湿,而另1人健康。美国对患类风湿的印第安居民家族史的研究,也未能提出遗传因素。至于家族性患病率增高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应考虑家庭环境、营养状态、生活习惯、心理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单凭这些调查结果,还不能肯定本病确有基因遗传的证据。
四、自身免疫
由于免疫学实验研究的进展,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自身免疫学说已为多数学者普遍接受。有以下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学说:
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反映了局部存在着活跃的免疫反应;
②患者的滑膜组织能合成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包括类风湿因子);
③关节部(包括滑液)有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形成的复合物.且关节液内补体浓度的降低程度与免疫复合物的活性一致。由于在患者的血清、关节组织和关节滑液中均未能分离培养出公认的致病生物因子,人们认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为自身抗原(即自身的某种成分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认识它,而作为抗原成分来对待,机体就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对付它)。
关于自身抗原的来源有两种看法:
①自身IgG分子由于某种不明原因的作用而发生变性或分子构型改变,从而获得抗原性;
②自身纤维蛋白分子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改变,机体则对自身的纤维蛋白发生免疫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