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怒海浮生客凤凰卫视
TUhjnbcbe - 2025/8/7 17:33:00
刘军连治疗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47639382191464&wfr=spider&for=pc

他们曾是知青教师,是什么让他们走上偷渡香港的道路?从底层打拼,逃港者又有怎样的辛酸?

当年的逃港知青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人,每当谈论起当年偷渡时的惊险,他们依旧记忆犹新,滔滔不绝。

为了母亲,留在农村

陈克治今年73岁,旁边是他的妻子李洁馨,今年是他们来到香港的第47年。

年,陈克治从广州市第五中学毕业。年,上山下乡运动全面开展,“老三届”学生纷纷被送往广东各地农场插队。21岁的陈克治被分配到惠州市博罗县铁场公社中的黄西大队。

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有“一人偷渡,全家光荣”的说法。

陈克治也曾有过这样的打算,但为了留在广东陪伴母亲,他还是希望能在农村好好待下去。

上山下乡的青年从15到20几岁不等,劳动力低下,加上抢占了农民资源,广州知青在农村处处受到排挤。在评工分时,农民会故意压低知青的工分,知青们也很难摆脱繁重劳作,承担技术类工作,陈克治也是如此,从开车到打铁,一有机会陈克治就努力表现自己,希望能像工人一样工作。

年初,黄西大队准备抽调人员到县里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师资培训班。因为学历更高,农民也不得不承认知青更适合这类工作,陈克治与其他三名知青被选中,到黄西学校开设初中班级,陈克治被安排教授物理化学课。

陈克治平淡的劳作生活出现了转机,在这里,陈克治认识了李洁馨。他们来自同一个城市,同一间中学,同一个公社,多年来他们不曾相识,却因为这样一个偶然的契机,感情在两个年轻的生命中悄悄萌发。

在黄西学校教书的陈克治和李洁馨按大队干部拿工资,每月每人有32块钱,两人的储蓄甚至达到了六百多块钱。在年,可以说是相当大的数目。也在此时,陈克治的母亲患上了鼻咽炎,曾经犹豫的陈克治暂时放弃了偷渡的念头。

工作和爱情都美满顺利的陈克治决定和李洁馨扎根农村,安心过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两人安稳的生活被换校长一事打破。新校长改变了原有的教师作息制度,一系列革命化的施政措施让陈克治感到不满。

陈克治和母亲

年陈克治的母亲去世,他唯一的牵挂只剩下了李洁馨。于是,万念俱灰的陈克治辞去了在生产队的教师职位,决定回广州找李洁馨一起偷渡到香港。

台风中游过大鹏湾

年5月1日,59位逃港人冒着被检控的危险在吉澳岛设立了偷渡遇难者纪念碑,每年前来拜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偷渡者的打击异常严厉,许多偷渡者被打死在滩涂上和山里,陈克治和李洁馨的偷渡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黄西学校当教师时,陈克治从未向李洁馨提起过偷渡的事情,对于其中的危险,他也不曾告诉李洁馨。

陈克治深知偷渡到香港并非易事,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有差错,陈克治不仅无法向李洁馨交代,更无法向她的父母交代。

陈克治的大嫂是深圳龙岗公社的当地人,可以在边界接应两人,为他们准备偷渡物资。因此陈克治两人选择了走东线,游过大鹏湾。

第一次偷渡时,陈克治除了李洁馨外还带上了他的同班同学,三人结伴同行。在龙岗会和后,他们准备在附近的林场躲避一晚,不料路上就遇上红卫兵。看他们不像当地人便开始大喊要抓偷渡客。第二天一早,大队的治安保卫主任就押着两人去公交车站买了回惠州的车票。

第二次偷渡,一个指南针,一份地图,年7月10日,陈克治与李洁馨两人启程,从龙岗坪山出发,在12日晚上正式上山。通常来说,偷渡者白天会躲起来躲避巡逻的人,只能够在夜晚走路。但上山后的四五天陈克治两人都没见到人烟,于是他们开始不分日夜地按着指南针的方向前进。

偷渡者常常在天黑时下水,天亮时游到对岸。如果天亮前到不了对岸,就可能会被大陆的快艇或者香港的左派渔民捞上来,送回大陆。陈克治原本打算黄昏5点下山,两个小时可到海边,可不料下山走到海边时已经11点半。而且海的状况和前一晚完全不一样,乌天黑地,刮风闪电。

身处荒山野岭的陈克治和李洁馨已经四五天已经没有见到人影,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人投降。加上两人的干粮已经耗尽,游到香港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后唯一的选择。

7月16日夜里,香港天文台挂出了两年来首个九号风球的标志。也是在这样的台风天气,陈克治和李洁馨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游过了大鹏湾。

夫妻二人上岸的地方

与一年后开始的“即捕即解”政策不同,此时的港英政府对偷渡客仍然持欢迎态度,水警每天都有任务到边界接收他们,并护送进入市区。在岸边停留一段时间后,陈克治和李洁馨被过路的老婆婆收留。在老婆婆家住了三天后,她带两人去找水警。

从元朗警局出来,陈克治和李洁馨立刻写信向大陆的亲人报平安。拿到香港身份证后,他们又马上登记结婚。两人没有举行世俗的婚礼,但他们的爱情,已经扛住了大鹏湾的惊涛巨浪,通过了九号风球的严峻考验。

逃港后的生活

从五十年代开始,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香港制衣业因此迅速发展。六十年代初期,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香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刚到香港时,陈克治夫妇就在纱厂工作。陈克治的工种属于粗纺,负责将棉条纺成粗纱。工资按指数表计算,多劳多得。因为年轻灵活,陈克治和李洁馨很快就比干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工资还要高。

逃港者居住的木屋

陈克治夫妇偷渡的举动并不是个例,由年到年,五年间共有近50万人由大陆非法到港,相当于年香港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当时,很多公司都喜欢招像陈克治这样的“新移民”,因为他们大多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相当努力。

逃港者聚会

由于纱厂工作环境恶劣,陈克治转行到了骑士电梯安装公司上班。陈克治在骑士电梯安装公司工作两年后升任师傅,手下也大多都是逃港者。当时地盘工人赌博成风、拖延工作。唯独陈克治带的逃港者队伍凝聚力高,大家都按时上班,因此工作效率高,工程进度最快。在朋友的鼓励下,陈克治决定自己承包工程来做。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香港转向发展工业,内地来的新移民正好带给香港需要的资金、知识和劳动力。陈克治夫妇只是无数逃港人的缩影,他们在这里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也为香港的繁荣做出了一份贡献。

《我们一起走过》特别奉献——《我是知青——怒海浮生客》,

星期日9:45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编导:王雨诗

编辑:林梓

1
查看完整版本: 怒海浮生客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