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有哪些治疗方法?
效果怎么样?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三伏贴)、艾灸(三伏灸)、针刺、拔罐、刮痧、微砭耳针(耳穴压豆贴)、中药内服、督脉灸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针对的病症
儿童主治
预防和治疗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小儿哮喘、消化不良、厌食、生长发育迟缓、久泻、遗尿等。
成人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
2.消化系统疾病:胃寒、胃痛、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等;
3.骨关节疾病: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各种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女子宫寒、宫冷不孕、产后头痛、产后痹证等。
5.男科疾病:男子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肾虚尿频等。
6.亚健康调理(治未病):阳虚怕冷、失眠多梦、手足发凉、冻疮、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人群。
治疗的方法与要求
穴位贴敷治疗时根据每个人的病症和体质不同,选择贴在胸前的天突和背部的大椎、肺俞、心俞等穴位上,固定并注意是否有水泡以及脱落情况。
成人每次贴6~8小时,3岁以上儿童根据体质和耐受情况,贴药时间在0.5~6小时不等。每年三伏天时贴敷3-6次,连续贴3年以上效果最好。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有些寒湿偏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做三伏灸,或者配合拔罐、刮痧、中药内服等,效果会更好。
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贴敷之日起,2~3天)尽量避免食用冷食冷饮,过咸过油,辛辣刺激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尽量避免海鲜及牛、羊肉等发性食物。水果同样避免寒凉,尽量以应季水果为主。
2.成人贴后6~8小时内不接触水,但要避免受风受凉,避免空调直吹等。
3.贴敷好后不要剧烈运动,以免药物脱落。贴敷当天尽量穿宽松舒适透气的衣服,适合操作。
4.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灼烧感,属药物正常发应。
5.少数人贴后会局部起疱,如疱小,涂些碘伏,避免感染;如疱大,医院处理。个别人贴敷部位皮肤出现浅色印记,一周后可自行消退。
6.贴敷对象一般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岁以下的宝宝慎用。孕妇及严重皮肤过敏者禁用,其他疾病具体咨询医生。
九江市妇女联合会
原标题:《她健康
如何做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