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些迷茫过的青春,并不想按下后退键,真的不想。如果回到十八岁,我是说如果。你会改变什么?弥补什么?保留什么?记住什么?”
新一期的《你好,生活》如期而至。伴随着尼格买提浑厚的嗓音,“央视天团”在时光的倒流中回到了广院,回到了十八岁。
作为被“调剂”到广院的撒贝宁,在陌生与期待中完成了他在广院别开生面的一天。
新鲜,好学,有感想,会升华。有欢笑也有泪水,可以称其为“奇特”的一天。
撒贝宁的魅力,有他的节目就有了特色。
“大家好,我是从北大调剂到广院的借读生撒贝宁。”
作为北大的保送生,未来过广院校园的他在央视其余4位广院出身的主持人的陪同下走进了广院的校园。
没有接受过主持人专业训练的他,因着自身的优越条件走进了央视。然而,对广院的专业课程撒贝宁则充满了好奇。
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虽然陌生,但是受益满满。
在这样的陌生环境中,撒贝宁未学习过,却进步的尤为快速。不时按照着老师的要求进行自我的解读。另一面能够通过细微的观察,纠正别人的错处。
侦探潜能:在表达课中,一首《登鹳雀楼》就难住了众人。即便是新闻联播出身的康辉与李梓萌在老师面前都露怯。
“就是我就观察几个专业人士的表情。当她说到欲穷千里目的时候,李梓萌笑了。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康辉笑了。就是我觉得这事就有点蹊跷了。”
法学出身的撒贝宁,虽没法用自己的耳朵听出他们存在其间情绪表达的差别。但利用自己刑侦方面的经验,得到了完美的答案。
或许,这就是众多人喜欢撒贝宁的理由。
即便是在困境中,他总能够想到办法将问题迎刃而解。
话题制造器:以前广院的训练,热“声”总是让喊“阿毛”。在老师的感觉中,这个阿毛听起来凄凄惨惨,所以想给同学们改变一下。
却不想,“阿毛”两个字引起撒贝宁兴趣的同时,更觉新奇。
撒贝宁一声声喊着阿毛的同时,却也在老师的纠正中,孜孜不倦的吸取着知识。
“他嗓子经常哑。他天天吃含片。我觉得就是发声方法不对。”
在撒贝宁的多次示范后,尼格买提给他纠正错误的时候,却也让撒贝宁顿觉心伤。
撒贝宁说:“几十年了,你现在才告诉我。我都已经慢性咽炎了。治都治不了,你现在才告诉我。”
说者伤心,却给听者带来无数的欢乐。“称赞”这种“塑料兄弟情的同时,再次被这档节目所吸引。
《你好,生活》已经进入第二季,有了第一季的口碑在前,所以吸引了部分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