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魏应钦
本报讯7月26日,医院获悉,今年“冬病夏治”7月22日至23日进行了第二次贴敷,8月2日至3日和8月12日至13日将分别进行第三次和第四次贴敷。
据了解,“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它遵循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利用夏季特别是进入伏天后,人体阳气旺盛的有利时机,对一些好发于冬季的疾病或者体质虚弱的亚健康人群以及以阳气虚弱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进行提前预防、治疗或调理,以达到保养人体阳气、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医院于年开始率先在全市开展传统中医“三伏贴”疗法,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冬病夏治”专家组在中医古方的基础上,注重因人因病,辨证施治,辨证选方,选穴贴敷;敷贴药材选材讲究,采用道地中药材,添加秘传药引,将药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年慕名前来进行“冬病夏治”的人有近万人次,广大百姓贴敷后真切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该院根据多年的“冬病夏治”治疗经验,在中药穴位敷贴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药物配方和贴治方法。今年根据往年患者发疱、瘙痒等不适感觉,经专家组多次研究并反复试验,该院不断调整配方及制膏工艺,达到既减少发疱等不适症状,又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的主要适应证有以下几类:1.内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病。2.妇产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3.“痹症”:风湿、阳虚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4.儿科:小儿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5.亚健康人群体质虚弱,如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乏力等。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贴敷时应穿透气性好的宽松衣服。2.贴敷对象:1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3.穴位贴敷时间为夏季三伏,每隔10天贴药一次,共贴4次,一般要求连续治疗3年为一疗程;由于“冬病夏治”三伏贴属中医外治疗法,为巩固疗效,最好坚持治疗一疗程以上。每次贴敷时间:成人2至3个小时;儿童1至2个小时,贴敷后局部有轻微灼热、痒感为正常反应,如感到局部疼痛难忍,应立即去掉药膏。4.贴敷疗法属于发疱疗法,贴敷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水疱。进行贴敷治疗的人有些属于过敏体质,对药物反应强烈,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更容易起疱。虽说贴敷后起疱疗效会更好,但由于影响美观,患者应根据皮肤的敏感程度适当缩短贴敷时间,以避免过度起疱。如出现小水疱,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如水疱已破,可涂吉尔碘等,如水疱较大,医院处理。5.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忌食海鲜,避免电扇直吹或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久待。忌过量运动,以免因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6.穴位贴敷所用药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贴药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样疼痛等感觉,部分患者局部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及水疱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请患者及家长斟酌是否参与贴敷。7.不宜进行穴位贴敷的人群:孕妇及1岁以下儿童,有严重心肺疾患的人,皮肤对药物高度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患者(如发烧、正在咳喘者),糖尿病患者。
本文来源:平顶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