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王望记者程海英)6月14日,笔者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群利村的卫生室看到,一个50开外的医生在给一个病人诊断后正一边拉开药箱,熟练地捡药、称药,一边给患者介绍用药禁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乡村医生,不仅是医生,而且还是村委副主任。虽然是他只是一名乡村医生,且主业是中医,但靠着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的病人不仅局限于泸州及周边,还遍及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
这个乡村医生叫杨艳秋,今年54岁。
小小年纪选择学习中医
“我能走上中医治病救人之路,得益于我父亲的言传身教。”说起今天行医主要以中医替群众治病,杨艳秋眼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杨艳秋的父亲杨静源,今年81岁,但他专业从事中医治病已有60多年,至今依然在治病救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读初中的儿子杨艳秋多一条生活的本领,杨静源在杨艳秋完成学业之余,就叫杨艳秋学习中医药知识。也就从那时起,杨艳秋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从《中药基础知识》以及药性方剂等书本学起,认真研习中医学。不懂的,就向父亲讨教;而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杨艳秋更是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助手,抓药、配药、把脉……在经过几年学习,尤其是杨艳秋中学毕业参军在部队卫生所工作的4年时间里,他更是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后,让他的中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如今,30年过去,杨艳秋对这些书籍的很多章节还都能朗朗背上来。
年,杨艳秋在父亲的支持下,为了方便全村及周边村民就医,他在村里开办了群利村卫生站。与别的村卫生站不同的是,杨艳秋主要是以中医为主,为了治疗村民的各种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杨艳秋中草药种类达几十上百种,这在一个小小的村卫生站是极为罕见的。杨艳秋说,村卫生站刚开业时,村民此前都是找他父亲看病,对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的医术半信半疑,几天都不见一个人影儿。直到有一天,医院吃西药打针、住了2个月院都不见好转的病人后,村民这才折服了。
此后,找杨艳秋看病的村民多了起来。而今,杨艳秋以中药为主的卫生站每天还未开门,就排着好些个病人了。他的病人更遍布泸州各县区甚至重庆、云南等省、市。对此,杨艳秋说:“是乡亲们的信任给了我信心。”
仁医仁术播撒人性温暖
高尚的医德,是做一个好医生的根基;精湛的医术,更是受病人尊敬的前提。为此,凡来杨艳秋卫生站看病的患者,费用上少则减收,有的干脆不收倒贴。而一年下来,他减收或欠收病人的费用都在万元以上。
、……翻开杨艳秋桌上的处方单,一个病人几个疗程的中药,最贵的不超过元。“我的这些处方签,看到价格贵,其实这是很多个疗程的费用,大都是慢性病或大病,这个费用,有医院还不够一天的花销。”杨艳秋说。
“先治病救人,这是我作一名医生的起码责任。”杨艳秋说。由于自己的诊所设备有限,很多医院作全面检查后杨艳秋才能对症下药,但个别病人有时连几百元检查费都有困难,杨艳秋就掏钱先给其垫上。杨艳秋说,“只有知晓了病根,才能为病人做到精准治疗,减轻苦痛。”
44岁的合江县佛荫镇村民窦朝彬,患慢性咽炎达10多年,医院治疗始终不见好转。今年8月,他慕名找到杨艳秋。杨艳秋给窦朝彬把脉并查看其病历、了解其生活饮食后,杨艳秋给开了三个疗程共15副中药。结果,窦朝彬15副中药还未吃完,他竟奇迹般恢复了。后窦朝彬逢人便夸赞说:“其实当时找杨艳秋医生看病,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医院都医治不好,一个村卫生站的医生不可能有治好这个本事的。”
38岁的泸州患者万德容,被慢性胃病折腾多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让她苦不堪言。后慕名找到杨艳秋,结果杨艳秋用散剂给她治疗,两个疗程仅花了元就彻底根治。
如今,每年象窦朝彬、万德容这样的慢性病人,杨艳秋至少要治愈人以上。
其实,杨艳秋的家境也并不宽松。“小女儿还在上高中。”杨艳秋说,他没有多少积蓄。几年前,他的两个女儿上大学和初中,村民知道他没有积蓄,有人开始担心杨艳秋的收费会不会提高?但让村民感动的是,杨艳秋看病没有涨一分费用,依旧为村民减收药费,为困难患者垫付药费……
杨艳秋说:“我虽然不富裕,但我从没有想过从病人身上找大钱,从没有失去对治病救人的追求和努力……”如今,每当夜深人静时,杨艳秋开始把这几十年的行医的心得、经验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写成文字,作为资料留存。笔者细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没有张扬,亦如他的人生扎根山乡,宛若空谷幽兰,静静绽放一份别样的美!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