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单凡的“竹画重构”
德籍华裔艺术家单凡在进行了近十五年的抽象绘画的试验以后,近来画风有很大的变化。他用西方油彩颜料和画布,取代中国水墨和宣纸;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与西画最大不同的就是“即兴”,画者往往“胸有成竹”,但单凡将这种“瞬间之作”转换到布上,创作的过程顿时延长,变成了“慢画”。
单凡(1959年生于杭州)的故乡是“竹乡”安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移居汉堡,在汉堡美术学院学习,接受所谓自由艺术的熏陶。他的导师是当时著名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卡彼·布莱梅,这位在西方具有争议的人物,影响了一众才华出众的中国学子,除了单凡,他们还包括许江、吴山专等艺术家。
单凡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竹画的重构”而展开。他在中国上大学时全面掌握了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出国后研究西方抽象艺术的经历使得他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视角有所改变。“竹画从本源上说就有趋于抽象的特点,这一特点被单凡加以反思利用,并通过各种形式,如宣纸水墨画、架上油画、为古代名家的画作填色以及行为艺术等表现出来。单凡把线变成了面,把瞬间延展为持久,“不可逆性”的概念变为了实在的物理经验。展览故乡——瞬时之作与缓慢之作以回顾的方式再现了单凡创作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呈现了单凡着手进行的持续性项目的一个阶段。”
单凡曾经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种主观的解释形式,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自我身份的完善过程。因此,他在以前的抽象作品中十分注重体现他本人跨越欧亚两大文化板块的特殊身份,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东西绘画的空灵,虚静和简约。这些共同的概念,把世界简化而为线与面的简朴对话,使单凡成为在德国,乃至在欧洲都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国际艺术家。”(许江:《冰层深处或云气之外读单凡的作品所感》)
“单凡的行为作品《墨水人生漂不白》(2006年)有着影像一般的质感,最为全面地体现了单凡作品的表现力。作品实施过程中,黑墨泼满身穿白袍的单凡全身;泼墨之后再泼清水,把黑色淡化为明灰色。但无论泼多少水,黑色都不会被冲褪。作品题目的含义得到了实现:万事皆无逆转的可能,“前事”成为“后继”之师。”
日前,单凡个展:故乡——瞬时之作与缓慢之作正在北京买了画廊举办。此外单凡的另外一个身份是2010上海世博会汉堡馆的总策划人。
艺术家简介:
单凡(1959-)杭州人。1977-1982年跟随郑德涵先生以及中国美院潘韵、丁正献两位教授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及素描。1984年赴德国留学。1987年获德国汉堡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及新媒体设计学院院长,德国柏林设计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