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假期,门诊上来看病的教师多了起来。由于工作特点,常见的问题为甲状腺疾病、颈肩腰背疼痛、急慢性咽炎、慢性肠胃炎等。
其中有位病人令我印象深刻,她是一位高三年级班主任,因慢性咽炎的问题前来就诊。
她自己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学校出了名的金嗓子,上课不需要用扩音器,也没有留意保养嗓子,年纪上来之后咽炎的问题就出现了。
每天都得喝蜜糖水润嗓子,不然一节课45分钟下来一定会声音嘶哑。
但是喝蜜糖水喝多之后又出现新的问题,一整天都很多痰,甚至经常堵在喉咙,咽不下,也很难咯出来,偶尔咯出来也是白浓痰,脉弦滑尺脉弱,舌上一层厚厚的白腻苔。
看到这个病人,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方子就是仲景爷的半夏厚朴汤,于是开出了下面的药物。
方子
姜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自备)、紫苏叶、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苦杏仁、7副,水煎服,每天三次。
饭后服桂附肾气丸(北京同仁堂),夜间服用,每日一次。
▋解析
病人年过七七,天癸渐衰(肾精),肾气不能收藏功能减弱,所以一遇压力过大就引起高血压。
这是因为肾气敛藏的功能减弱,木气一生发(输泄)就太过,气机郁闭在上,这其实也是妇女更年期产生众多不适的根本原因,但作用于不同机体表现不一样。
有些病人是突然的烘热、头晕头痛、失眠等等。且这个病人过食甘味之品,甘味能补能缓但又生痰生湿,气郁在上故痰湿聚于局部咽喉。
治疗痰气喉痹首选半夏厚朴汤,缓木气输泄故用四逆散,且咽喉为少阴经巡行之处,肾精衰竭亦会影响咽喉,导滞咽干咽痛等各种不适,配合桂附地黄丸为治标治本之策。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常用的剂量为:
姜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我们从原文出发探索一下立方意义,这个方子出现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脔”是指切成小块的肉。“炙脔”,即是烤肉。“咽中如有炙脔”是说咽中像有烤肉块堵塞一样。
中医经常用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液,这种痰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在女性群体中尤其多见。
表现为咽喉中有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等。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那为什么前面要加一个妇人呢?
读仲景的条文既要把思维拓展开,同时也要回归到仲景的年代。
当时妇女基本都是在家里操持家务,并没有太多的社交,长此以往情绪难以发泄。
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过急之气就会与水湿痰等阴邪结成痰涎,像是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其实是七情过激所致;
气机郁滞,也会导致中脘痞满(腹胀胃胀),气不舒快(叹气频繁),或是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等等。
胡希恕说: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所以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妇人,但该证往往与心情压力相关。
因此该方子在临床中经常有机会运用得上,常用于癔病(抑郁状态)、胃神经官能症(应激性胃肠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纤维化、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解析
本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苏叶而成。
方中所含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治呕吐的祖方,《金匮要略》治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停心下者由此可知半夏厚朴汤不仅治咽疾,还能治胃中停湿停水之胸闷呕吐者。
半夏为君药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厚朴味苦温、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两药为伍,一行气滞、行气开郁,一化痰结、痰顺气消;
茯苓为甘淡之品,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生姜辛温,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紫苏叶辛温芳香、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全方不仅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还因有紫苏叶、生姜辛温之品,故可散寒解表,岭南经方大家黄仕沛老师经常用此方治疗外感咳嗽。
半夏的用量在仲景的书中都算是很大的了,用了一升,小柴胡汤里才用了半升,而且仲景用的是水洗过的生半夏,按照现代药理来说有毒。
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半夏者44方,其中半夏与姜同用者多达35方,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反应,这也说明夏、姜同用,不仅毒性大减,还可增加疗效,广泛应用,为经典配伍的小半夏汤。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方》在本方基础上减去生姜,命名为四七汤,又名七气汤,专治情志不遂而形成的气滞痰阻,咽中如有异物。
在文中最后也想给广大慢性咽炎患者提供一个小方子,可以煎水做代茶饮喝。
▋咽炎茶饮
材料:乌梅3个、甘草20g、桔梗10g、黄芪10g(可放入少量冰糖调味)
该方子结合了乌梅白糖饮及桔梗汤,入口酸甜,口感好,乌梅配甘草酸甘化阴,养咽喉阴液,桔梗汤本就是治疗喉痹的名方,对于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都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急性咽炎、开不了音的病人,我经常都是用这副药叮嘱病人煎成一碗水,少少含服,让药液更好的作用于患侧(乌梅、甘草、黄芪都有修补黏膜的效果),一两个小时之后病人就能开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