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本周开始进入白露节气。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虽然“秋老虎”余威仍在,中午仍感闷热,但早晚明显转凉许多,昼夜温差变大。而连日无雨,气候比之前更加干燥。季节交替,感冒、关节炎、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腹泻等疾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差的人,更容易患病。本期“养生”盘点几类秋季常见病,并请专家提出防病建议。
□本报记者许文龙/文CFP/图
呼吸道疾病: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卫生防护
季节交替,医院的门诊都涌现出许多感冒的病人。普通感冒四季都会有,但不同季节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入秋,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变大,再加上时不时会有冷空气来袭,稍不留神就可能受凉感冒。
福建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孙文栋介绍,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咽痛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从出现症状到痊愈,一般需要5—7天。
此时特别要注意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前驱期有乏力症状,很快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症状,可伴或不伴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如果有明显全身中*症状,请及时就医。
建议:秋季昼夜温差大,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科学地及时增减衣物。每天定期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及防护,比如注意手卫生。秋季气候干燥,身体水分流失较快,日常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要尽量挤出时间锻炼身体,可做一些不那么剧烈的有氧运动如登山、快走、打太极等,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处理。
骨性关节炎:
做好关节保暖少接触冷水
骨性关节炎常出现在老年人的身体上,会有疼痛肿胀等症状,日常的活动十分受限,是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的一大问题。
进入秋季,气温降低是导致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外界气温明显降低之后,会影响到局部关节的血液循环,而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本来就较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年人,关节退行性变,在早期会有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或者僵硬的症状,受凉后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产生保护性反应,局部微循环障碍,这也就是导致关节炎加重的原因。
建议: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天气较冷的时候就要及时加衣服,关节处可以使用护膝、护腕等,关节处不能接触冷水,受到刺激后就容易疼痛。适当进行一些轻微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不建议过度劳累,剧烈的运动容易使关节受到损伤。运动前最好先做放松准备,以免在运动的过程中伤害到关节。
皮肤病:
注意护肤保湿洗澡水别太烫
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小兵指出,秋季昼夜温差大,冷暖空气频繁变化,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导致人体皮肤腺分泌功能下降、皮肤表面皮质膜变得不完整,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水分易流失,皮肤缺水变得干薄,更容易受到外界物理、化学等过敏物的侵犯,出现过敏症状。
天干物燥,有些人会比平时更依赖护肤品,频繁敷面膜,涂抹一些补水产品。由于个人肤质不同,护肤品的功效也因人而异,频繁涂抹护肤品导致皮肤无法吸收,或用了劣质护肤品,更容易出现过敏性皮肤病。此外,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过于劳累、情绪变化以及接触过敏原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皮肤状态而导致过敏。
*小兵介绍,秋季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主要包括荨麻疹(一种皮肤上出现局限性隆起、黏膜表面的水肿性团块,皮损此起彼伏,游走不定,自觉瘙痒);皮肤瘙痒症(秋季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变薄干燥,有较多鳞屑,瘙痒明显,可见抓痕血痂);干性湿疹(常表现为皮肤干枯,有鱼鳞性脱屑,红色或暗红色的斑疹、丘疹、无明显渗出);面部皮炎(主要好发于面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患者,秋季易复发,表现为面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有斑疹、丘疹,自觉灼热刺痒等)等。
建议:注意保湿润肤,日常避免接触过敏原。出门的时候记得遮挡,可以减少秋天过敏的发生率。皮肤易过敏的人,平时应避免吃辛腥发物。此外,不要用太热的水洗澡或频繁洗澡。一旦出现皮肤过敏,最好不要私自乱涂药物,而是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过敏性鼻炎:
经常运动锻炼远离过敏原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天气转凉后,很多原本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容易出现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时轻时重而已,天天喷嚏连连,抑或感到鼻子痒痒,且越挠越痒,鼻塞,流清涕,甚至影响患者的睡眠、发音以及生活质量等。有的人一开始还以为是感冒,随便吃一些感冒药,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病情日益加重。
建议:入秋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避免寒凉,注意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戒烟及避免吸入二手烟,并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染的地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慢性咽炎:
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温热水
入秋后,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吸入的空气比较干燥,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同时空气中粉尘烟雾增多,刺激鼻腔咽喉部,从而引发慢性咽炎。再者秋天早晚温差大,容易诱发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如果治疗不当也易造成慢性咽炎的发生。
此外,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麻辣火锅、烧烤等,再加上吸烟、喝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相互作用,对咽部的黏膜造成一定的伤害,容易诱发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的患者咽部干燥,有瘙痒感和不适感,并由此刺激发出阵阵咳声,自己对着镜子张开嘴可发现咽后壁黏膜表面粗糙,有许多扩张的小血管,严重时会有透明的小白泡。
教师、医生、播音员、窗口服务人员等这类人群,由于工作需要,平时用嗓较多,咽喉长期处于疲劳充血状态,在秋季特定环境刺激下,易出现咽喉干痛不适,声音嘶哑等。
建议:如果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如果出现明显的症状,如异物感、干咳、痰不易咳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疼痛感等,医院诊治。
慢性支气管炎:
外出记得保暖感冒及时就医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于秋冬季较多。”孙文栋解释,因为入秋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且不时有冷空气造访。人体吸入寒冷空气,会刺激腺体分泌黏液增加和纤毛运动减弱,削弱气道的防御功能。特别原有肺部疾患的人,出现明显呼吸道相关症状,医院就诊,以免延误加重病情。
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切勿熬夜,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戒烟并尽量减少接触二手烟的机会;不要一味贪凉、碰冷水,吃冷饮;秋冬季节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同时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已患感冒,出现了咽喉疼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要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腹泻:
强调饮食卫生及时接种疫苗
秋季导致感染性的腹泻主因是病*感染,常见为轮状病*感染,婴幼儿多发。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污染的水、食物、玩具、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主要表现为腹泻,每天可达十几次,大便像水或蛋花汤样,无特殊腥臭味。
建议: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注意为孩子保暖,避免其腹部着凉;经常对家中婴幼儿的奶瓶、水杯等用品煮沸消*。6个月至3岁的宝宝,可以在每年7至9月份接种轮状病*疫苗进行有效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
适度运动健身饮食宜“三低”
秋天天气变凉,早晚温差大,人体一天的血压随着气温变化,忽高忽低。同时,气候寒冷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血沉加快,凝血时间缩短,血液黏性变大,很容易诱导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需提前做好秋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
建议:低脂、低盐、低油饮食可有效降低血脂,减轻血管负担。特别是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合理的饮食可以避免血管堵塞,保障血液顺利流通。秋季血液流动开始变慢,要让血液循环良好工作,运动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一起床就运动,而是选择起来后1小时左右,运动前喝一杯温水,稀释血液,保障血液舒畅流通。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尽快就医。
本期医学指导
孙文栋福建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从事20多年的急诊急救工作,对院前急救、院内危重症救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福建医学会首届健康科普讲师,福建省健康宣传教育专家智库中青年专家组专家。
*小兵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省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各类皮肤病疑难杂症,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银屑病、白癜风及痤疮等皮肤美容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