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胃炎rdquold [复制链接]

1#

“胃炎”——

“中药外用穴位透皮贴敷”

上篇“西医认识”

一、“胃炎”

胃炎,

一般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按临床发病的缓急,

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

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炎其病理改变亦不同,

通常包括三个过程即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

急性胃炎根据其病理改变又可分为单纯性、糜烂出血性、腐蚀性、化脓性胃炎等,

慢性胃炎根据其病理改变可分为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各型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

二、“症状”

1、胃痛

胃痛的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

有人在饭前饭后疼痛,

有人会在半夜三更疼痛,

有人觉得是钝痛、闷痛,

也有人出现明显而持续的胃部痉挛,疼痛剧烈。

2、胃胀

胃炎患者会有胀气、难以吞咽、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的感觉。

3、反酸甚至烧心

经常有反酸和烧心的症状,

就要注意了,

因为这是胃炎的症状之一,

出现胃炎时,

胃部功能出现异常,

可能会产生过量的胃酸,

从而出现反酸现象,

严重时还会有烧心的感觉,

就是觉得胃部灼热。

4、恶心呕吐

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那么呕吐的症状会更为明显。

5、胃寒

胃炎导致肠胃系统功能下降,

如果这时患者还吃生冷食物,

就会出现胃痛和腹泻的症状。

很多胃炎患者都不敢吃冷凉的食物。

下篇“中医辩证”

一、“中医辩证”

胃炎,

中医称为脾胃虚寒。

引起这个疾病的原因一般是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引起的。

1、肝胃不和

主要症候: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

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

加减:偏寒者加高良姜或乌药;偏热者加川*连或山栀子;胀甚者加广木香、砂仁;吞酸者加锻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川楝子。

2、脾胃虚弱(含虚寒)

主要症候: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乏力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脉沉细。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芪建中汤加减(*参、茯苓、白术、陈皮、广木香、砂仁、*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

加减: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椽、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气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3、脾胃湿热

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边尖深红,苔*厚或腻。

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③脉滑或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连、*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芩、厚朴、甘草)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佩兰;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4、胃阴不足

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

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呈颗粒状或血管显露。②胃黏膜干燥,黏液少或胃酸偏低。③黏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④脉细数或弦细。

治则: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栀子、当归、金铃子、白芍、甘草、绿萼梅、八月扎、香椽皮、鸡内金)

加减: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5、胃络瘀阻

主要症候: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

次要症候: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③脉弦涩。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冲服)、延胡索、郁金、枳壳、炒莪术〕

加减:偏实热者可加大*、金川楝;偏寒者加肉桂、乌药;兼气虚者加*芪、*参;阴虚者加生地、白芍、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烊化)。

6、脾虚气滞

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③嗳气频发。

次要症候:①大便时溏时结。②面色萎*。③神疲乏力。④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⑤脉沉缓或沉细。

治则:健脾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参、白术、茯苓、郁金、蒲*、五灵脂、九香虫、丹参、甘草)

加减:痛甚加延胡索、皂角刺;偏寒者加肉桂、乌药;空腹痛伴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腹胀疼满,嗳气频繁者加厚朴、苏梗、香附;大便稀溏者加桂枝、炮姜;大便秘结者以枳实易枳壳,加莱菔子、槟榔片、肉从蓉。

二、“中医外治”

1、“点穴”

2、“艾灸”

3、“贴敷”

主要用药:

砂仁、木香

辅助用药:

丁香、藿香、小茴香、吴茱萸、白术、生甘草、防风、葛根、甘草桂皮、花椒

主责穴位:

中脘、足三里、髀关、梁丘、上巨虚、公孙、内关

附:

“中药穴位透皮贴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