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头颈部疼痛及部分内脏疾病相关的肌肉
伴随有活跃扳机点的肌肉群是头颈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但尚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
鼻窦炎。
咽炎。
喉炎。
牙齿疾患。
三叉神经痛等。
一、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
作用
肩关节外旋。
上提肩胛骨。
向后正中线内收肩胛骨。
肩胛骨固定时,可伸展和侧弯胸椎。
神经支配:副神经,来自C3/C4的本体感觉神经纤维。
扳机点位置
斜方肌上可查到多处扳机点。
扳机点1:斜方肌降部边沿处,可触及张力较高的条索状区域。
扳机点2:扳机点1的后外方,肩胛冈中点附近的上方。
扳机点3:斜方肌降部外缘处,在肩胛骨内缘附近。
扳机点4:位于斜方肌升部、肩胛岗的正下方,在肩胛骨内缘附近。
扳机点5:肩胛提肌止点水平向外1cm处。
扳机点6:肩胛上窝的外侧,靠近肩峰锋的位置。
牵涉痛
扳机点1:咽喉至乳突的颈部后外侧。头部侧面,特别是在太阳穴、眼眶和颞下颌关节区域。
扳机点2:乳突和上颈椎的后外侧。
扳机点3:乳突、上颈椎后外侧和肩峰。
扳机点4:肩胛骨内缘。
扳机点5:在C7水平和扳机点5之间的椎旁区域。
扳机点6:肩顶和肩峰周围区域。
相关内脏器官
肝脏
胆囊
胃
二、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的腹侧头端,锁骨内1/3上缘。
止点:乳突的外沿,上项线外侧1/2。
作用
使颈椎向收缩的胸锁乳突肌同方向侧屈和向对侧旋转。
双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可使颈椎前伸。
神经支配:副神经
扳机点位置
扳机点遍布胸锁乳突肌骨头和锁骨头全长。
牵涉痛
胸锁乳突肌的扳机点可诱发面部疼痛,此种疼痛容易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的扳机点
胸骨柄。
眼眶以及眶上。
面颊。
外耳道。
颞下颌关节周围。
枕后直到乳突的位置。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扳机点
前额,也可能在双侧。
外耳道。
耳后局部。
相关内脏器官
肝脏
胆囊
胃
三、咬肌
起点:颧弓前2/3,上颌骨颧突。
止点:下颌关节外侧面,下颌骨下份。
作用
提下颌(使口腔闭合)。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
扳机点位置
扳机点遍及咬肌各处。
牵涉痛
上颌骨和上磨牙。
下颌骨和下磨牙。
从太阳穴至眉弓上方的区域。
颞下颌关节。
外耳道。
按触扳机点有时会诱发耳鸣。
相关内脏器官
无
四、颞肌
起点:颞骨,位于下颞线和颞下嵴之间的部位。
止点:下颌骨冠突腹内侧。
作用
抬下颌、后缩下颌。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
扳机点位置
扳机点1~3:颧突上方。
扳机点4:耳上。
牵涉痛
从太阳穴至头顶。
眉毛上方。
上牙。
眼睛后方。
相关内脏器官
无。
五、翼外肌
起点:蝶骨大翼下沿,翼突外侧板外缘。
止点:下颌骨髁状突下方的翼状骨,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盘。
作用
张口(使下颌前伸,关节盘前移)。
神经支配:从下颌神经发出的分支——翼外神经(三叉神经)。
扳机点位置
翼外肌的扳机点位于口内,需通过口内的触诊发现,大致位于翼外肌肌腹中部的位置。
牵涉痛
颞下颌关节
上颌骨
相关内脏器官
无
六、翼内肌
起点:翼突外侧板内缘,翼状骨,上颌骨结节,腭骨锥状结节。
止点:下颌关节内侧面。
作用
下颌骨前移、上提和侧向移位(完成咀嚼动作)。
神经支配:从下颌神经发出的分支——翼内神经(三叉神经)。
扳机点位置
翼内肌的扳机点位于口内,需通过口内的触诊发现,大致位于翼内肌肌腹中部的位置。
牵涉痛
舌体。
咽腔。
喉。
颞下颌关节。
相关内脏器官
无
七、二腹肌
起点:腹侧头(前腹):下颌联合背面的二腹肌窝,背侧头(后腹):乳突切迹。
止点:中间腱(中间腱止于舌骨外侧)。
作用
上提舌骨。
下颌前移。
支持吞咽动作。
神经支配
腹侧头(前腹):下颌神经(三叉神经)。
背侧头(后腹):面神经。
扳机点位置
沿二腹肌触诊可找到扳机点,其敏感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
牵涉痛
腹侧头(前腹):投射到胸锁乳突肌的上份;枕部;颈部,靠近下颌的部位。
背侧头(后腹):下切牙和下颌骨的下方。
相关内脏器官
无。
八、眼轮匝肌、颧大肌、颈阔肌
眼轮匝肌
起点:眶缘的内面,泪囊壁。
止点:眼睑韧带。
作用:闭眼,协助流泪。
颧大肌
起点:颧骨前缘。
止点:口角外侧。
作用
牵动口角向后上方运动。
颈阔肌
起点:颈部下份和胸部上外份皮肤。
止点:下颌骨的下缘,面部下份皮肤,口角。
作用
向下方牵引面部下份、口周和下颌部皮肤。
神经支配:面神经。
扳机点位置
眼轮匝肌
眼睑和眉毛之间。
颧大肌
嘴角的外侧,在该肌肉止点附近。
颈阔肌
锁骨上2cm与胸锁乳突肌相交处。
牵涉痛
眼轮匝肌
鼻梁。
上唇。
颧大肌
起源于扳机点,放射至鼻外侧和眼内侧,直到前额中份。
颈阔肌
下颌。
面颊。
下巴。
相关内脏器官
无。
九、枕额肌
起点:上项线、乳突,面部上份肌肉的纤维。
止点:颅顶腱膜。
作用
稳定颅顶腱膜(肌肉收缩可使头皮前后移动)。
使前额起皱。
神经支配:面神经。
扳机点位置
额支:眉毛的内上方。
枕支:上项线上方,距正中线大约4cm处。
牵涉痛
起源于眼眶,沿该肌肉走行的方向放射至同侧颅内。
相关内脏器官
无。
十、头夹肌和颈夹肌
起点:
头夹肌:项韧带下部和T1~T3棘突以及棘上韧带。
颈夹肌:T3~T6棘突以及棘上韧带。
止点:
头夹肌:乳突下部和上项线外侧部。
颈夹肌:C1~C3横突后结节。
作用
一侧夹肌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颈后仰。
神经支配:
头夹肌:C3/C4脊神经(背侧支)。
颈夹肌:C5/C6脊神经(背侧支)。
扳机点位置
头夹肌:在该肌肉的肌腹,大致在枢椎棘突水平的位置。
颈夹肌:其中之一在颈部与肩部交界水平,医师在触诊时,手指在斜方肌和肩胛提肌之间滑动触诊可找到该扳机点;另一个在该肌肉止点附近,相当于C2/C3椎体水平。
牵涉痛
头夹肌:疼痛可放射至同侧颅顶。
颈夹肌:疼痛自颅顶放射至眼睛后方,有时至枕后,有时至颈部与肩部交界区或沿同侧颈部向上放射。
相关内脏器官
肝脏
胆囊
十一、头颈部半棘肌、多裂肌(横突棘肌)
起点:
半棘肌:椎体横突
多裂肌:椎体横突
止点:
半棘肌:椎体棘突(自起点大致斜跨六个椎体止于止点)。
多裂肌:椎体棘突(自起点大致斜跨二到三个椎体止于止点)。
上述肌群大致走行于T6至上项线和下项线之间。
作用
两侧横突棘肌收缩可使躯干后伸,单侧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
神经支配:相应阶段的脊神经后支。
扳机点位置
扳机点1:颈部的基底部,C4/C5水平。
扳机点2:枕部下方2~4cm处。
扳机点3:位于上项线下方。
牵涉痛
扳机点1:沿颈部向上放射至枕下区域,也可以向下放射至肩胛骨内缘。
扳机点2:自枕后放射至头顶。
扳机点3:疼痛区域自扳机点向外放射至太阳穴。
相关内脏器官
心脏
肺脏/支气管
十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和头上斜肌
起点:
头后大直肌:C2棘突。
头后小直肌:寰椎后结节。
头下斜肌:C2棘突。
头上斜肌:寰椎侧块。
止点:
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1/2。
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1/2。
头下斜肌:寰椎侧块。
头上斜肌:下项线外1/2。
作用
头后大直肌:使头后仰以及转动寰枕关节使头转向同侧。
头后小直肌:使头后仰。
头下斜肌:转动寰枢关节使头转向同侧。
头上斜肌:使头向同侧倾斜。
神经支配:枕下神经(C1脊神经的后支)。
扳机点位置
在各肌的肌腹位置触诊,仅可触到不显著的肌紧张,不是典型的扳机点表现。
牵涉痛
自枕部经同侧太阳穴放射至同侧眼眶和前额。疼痛位置不确定,不易准确定位。
相关内脏器官
无
版权声明: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白广阔,中医经络微创疗法创始人。医院院长、医院院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骨伤分会经络微创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智库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经络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高新技术国医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际针灸师、著名脊柱微创专家、全国骨病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医讲师团特聘专家中医适宜技术讲师。
二十岁开始学习疼痛,拜访全国各地针刀、软外、针灸、手法等名师大家三十余人,将古中医经络学、朱汉章针刀医学理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与张天民的弓弦力学,以及西医的筋膜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体系,独创“中医经络微创疗法”,专业治疗颈腰椎病及脊柱相关疑难杂症。从事疼痛工作二十余年,通过临床上上百万病例证明了该疗法的确实有效性,获得病患极大好评!并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中医经络微创疗法文章。取得荣誉:1.年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对该疗法给予15分钟专题报道。2.中医经络微创技术年选入中医高新适宜技术;3.年9月被国家卫健委主管、国医大师李佃贵领导的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列为全国推广的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4.年10月经络微创技术再次入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5.年11月医院经公众投票、同行业竞选及专家组考核后被中国管理科学院与中国商会杂志社评定为全国百佳中医技术科研示范基地,同时中医经络微创技术也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特色特效中医疗法!白广阔院长被专家评委授予“推动中国中医事业发展年度杰出贡献奖”!
6.年6月白广阔院长获得中医资深讲师资格证和中国基层人才数据库优选人才。
7.年10月白广阔院长入选难治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8.年12月中医经络微创技术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评价确认为科学技术成果。
9.年1月白广阔院长入驻新时代?行业专家人才数据库特邀专家。
中医经络微创疗法是一种单纯依靠刃针、圆利针、针刀针刺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的一种效快力宏的单纯针刺疗法。是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微解剖相结合,用传统中医的*帝内经、五行针灸,经络经筋和现代医学里软组织外科学、针刀医学、弓弦力学、肌肉斜刺与颈肩腰腿痛、弓弦应力原理等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深知原理,注重疗效,治疗时不用药物,不辅助手法,不用麻药,治疗过程简短高效,安全无副作用。
有朋友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医经络微创疗法的,请扫描下图的